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入围人选|洪一江: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先生”


2022年8月2日,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行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复评会,经评审和公示,推选产生了15个正式提名人选(含3个团体)。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洪一江的事迹。一起来看↓↓↓

洪一江

洪一江,男,1963年生,无党派人士,省政协委员,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南昌大学侨联主席,江西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他是归侨侨眷,回到红土地钻研水产种业,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做班导,带实训,把“土”专业建成“火”专业,实现升学率和就业率双双提升。他是金牌教练,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将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带领学生20年跑了30多万公里,相继带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他是牵挂农民和农村的“大先生”,38年如一日,每年服务基层超80天,他带领“稻渔工程”团队集成创新推广了国内领先的6类13种典型“稻渔”模式,带领“珍蚌珍美”团队秉持“一水两治,一蚌两用”生态治水新理念,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做大做强50多家企业,合作企业年总产值近10亿元,帮扶超过5000人实现脱贫致富,将科技论文谱写于华夏大地,使绚烂青春绽放于民族枝头。



2020年,他所带的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他是南昌大学洪一江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0年),2021年被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2009年被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曾获江西省先进工作者(202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2021年)、江西省第十六届职工职业道德标兵(2019年)等荣誉。2022年6月8日,人民日报以《南昌大学育种专家洪一江及其团队——在大地上写出优秀论文》为题,报道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教授带领团队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典型事迹。


作为南昌大学“稻渔工程”的团队负责人,他带领青年师生,通过集成创新推广了国内领先的6类13种典型“稻渔”模式,指导做大做强江西省35家龙头企业,服务企业年总产值近10亿元,帮扶超过5000人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江西省洪一江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他指导学生参与多项创新创业实践,学生获得“互联网+”金奖等学科竞赛奖励16项。


立德树人  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并行

 


洪一江教授热爱本科教学课堂,长期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并把课程思政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南昌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卓越班)负责人,并直接担任2018级生物科学专业班级导师。他平均每周至少花费半天的时间,主动约谈一些学生谈思想、谈学习、谈生活,更为学生解决难题和困难。他不知为学生修改过多少论文,指导过多少实验和竞赛。有时看他行程太满,同事和学生们都劝他不要太辛苦,但他总是一笑置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他所主讲的本科生课程“细胞生物学”获得首批江西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主讲的“井冈山生物学野外实践”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


多年来,洪一江教授始终对科学研究充满敬畏、充满激情,带领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甘于寂寞,兢兢业业,孜孜求索。立足服务江西渔业发展,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南昌大学水产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他将产业的先进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专业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以及师资建设中,打造产教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效凸显,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2016级水产养殖卓越班学生吴流政获得2019年度宝钢优秀学生最高奖特等奖(全国仅20人)。同时,升学率和就业率双双提升,约30%的学生进入中科院或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就业率100%。


顶天立地  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并行



2016年5月,洪一江教授组织,由首批国家卓越农林计划水产养殖专业师生为主体的“稻渔工程”团队成立。团队攻关核心技术,通过“政府+项目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打通了从高校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学研产用渠道。


“以前,有农户自发在水稻田里养鱼,种养面积不大,效益也不高,但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生态、优质,符合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新期待,可以试试看。”洪一江说,刚开始尝试这个项目时想法很简单,但真正着手研究,难题接踵而至。


难题的解决是团队背后沉积了数十年的科研成果。稻田里养鱼,鱼的个头不能太大,种类也不能太多,团队经过筛选,确定了鲤鱼、鲫鱼、黄丫头,但这些鱼的附加值都不高,经济效益也不明显。经过多次研究、实验,团队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国内领先的“稻虾”“稻蟹”“稻鳖”“稻蛙”“稻鱼”和“稻鳅”等6类12种典型模式,自主选育13个水产养殖新品种,成功获得30余项专利,实现亩均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50%以上生态效益的同时,亩产百斤渔、千斤粮、万元钱,让水稻与水产、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构建起稻渔生态循环系统。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技。洪一江教授带领的团队早在2016年就因地制宜实践探索出4种扶贫模式,即:产业升级式造血扶贫、育种联合保障式扶贫、联合生产带动式扶贫和土地流转聘农为工式扶贫。在“稻渔工程”团队的帮助下,江西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两年时间内,亩产值从2100元增长到86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增长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扶贫成效显著。


2018年,洪一江教授作为负责人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井冈山绿色生态立体养殖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已带动井冈山市和永新县农户1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余人,受到了当地企业和农民的称赞,农民戏称之其为“老俵教授”。至2020年底,团队与企业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2020年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授予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在江西省历史上是首个。


产教融合  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并行



依托产教融合项目对卓越能力培养的优势,洪一江教授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业广泛共建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教育引导、实践实训、成果孵化”的“沉浸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政策支持、平台支撑、项目驱动、竞赛拉动、校地(企)联动”的运行机制,带团队、带技术奔赴田间地头、社会生产和企业需求一线,在项目攻关中拓宽教学与应用场景。这样的做法,人才培养效果明显,“稻渔工程-引领产业扶贫新时代”项目和“珍蚌珍美-生态治水新模式,乡村振兴新动力”项目分别获得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金奖,仅这2个项目团队就培养“四新”人才超120余人。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在洪一江教授的主导下,团队主办“鄱阳湖系列产业技术论坛”3次,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达50多次,每年服务基层时间达180 余天,已帮助超过5000余人脱贫致富。目前团队直接技术服务的稻田面积达10万多亩,通过江西省水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组辐射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稻渔工程模式遍布江西革命老区20多个县(区),帮助30余家省内龙头企业实现经济效益3至5倍的提升,合作企业年产总值超10亿。江西不少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九江凯瑞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江西添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西省南丰县龟甲特色小镇”核心示范区,成为中国甲鱼种苗的最大企业。


2019年,洪一江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获科技部通报表扬。江西省领导及教育部高教司等各级领导多次会见其团队,对其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与好评。


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洪一江教授均取得了重大成果,个人及团队事迹受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xsjyt2015)

林星华:大山深处的耕耘者

杜天真:毕生树人  白首不渝

汤彬:为铀而生的“最美科技人”

次仁多吉、泽桑卓玛:携手共画民族教育同心圆

朱红英:学生心灵引航者  见义勇为好老师

朱志辉:以体育人的“摔跤校长”

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初评人选事迹展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